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内经选读习题库(2)

喜洋洋5年前 (2018-12-28)知识百科202820

第六单元 百病始生
一、名词术语
1、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淫泆:即邪气在体内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的意思。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谓虚邪贼风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5、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6、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而言。

7、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8、贲响:意为腹中有气攻冲而鸣响。即肠鸣。贲,同奔。

9、溏出麋:泛指热性泻痢。溏,大便稀溏。麋,同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10、募原:又称膜原。指肠胃外之膏膜。

11、因时之序:意为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因,顺应。时,春夏秋冬四时。

12、传精神:即精神专一。传,同抟,聚之意。

13、服天气: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14、起居如惊:。即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惊,卒暴之意

15、神气乃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即阳气耗散。

16、体若燔炭:形容身体发热象燃烧着的炭火一样,说明热之甚。燔,焚烧之意。

17、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是湿困清阳的表现。

18、湿热不攘:即湿热不消除。

19、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筋脉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弛,松弛,弛缓。

20、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1、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22、汗出偏沮: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沮,阻止。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25、受如持虚:形容得病之易,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

26、开阖不得:意为卫气开阖功能失常。

27、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8、瘘:即疮疡溃破日久不愈,漏下脓水的瘘管。

29、俞气化薄:意为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俞,通腧,腧穴。化,传化,有传入之意。薄,通迫,逼迫。

30、魄汗:魄汗即白汗,乃是不因暑而汗,即自汗。魄,古通白。

31、大风苛毒:泛指致病作用剧烈的外来邪气。苛,厉害。

32、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

33、气门:即汗孔。

34、起亟:指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亟,频数。

35、脉流薄疾:指脉中气血的流动急迫快速。

36、五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37、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正常。

38、筋脉横解:即言筋脉纵弛不收。横,放纵之意。解,通懈,松弛之意。

39、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40、高骨:腰间脊骨。

41、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42、精却:指肾精不能上承而衰退。却,退之意。

43、玄府:指汗孔。

44、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45、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

46、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筋脉扭转、肢体扭曲、角弓反张等多种症状。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

47、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48、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49、必先五胜:意为必须首先掌握自然界五运之气和人体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五胜,五运五行之气。

二、单选题
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  )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B)
2、《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  )

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A)

3、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脏    D、经脉    E、络脉

(B)

4、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风雨”所伤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脏    D、经脉    E、络脉

(A)

5、《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于输脉时,其症状表现为(   )

A、肤痛恶寒      B、肌痛时作   C、洒淅喜惊     D、肢节痛,腰脊乃强 E、肠鸣飧泄

(D)

6、《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著于肠胃之募原,其症状表现为(   )

A、饱食则安,饥则痛   B、饥饿则安  C、饱则积见 D、饥则积不见  E、饱则积不见

(A)

7、《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之时,则症状表现为(   )

A、腹部疼痛       B、贲响腹胀       C、恶心呕吐       D、肠鸣便溏       E、洒淅喜惊

(B)

8、《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著于缓筋,其症状表现为(   )

A、饱食则安    B、饱食则痛,饥则安   C、饱则积见   D、饥则积不见   E、饱则积不见

(B)

9、《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多寒则(   )

A、贲响腹胀       B、腹部疼痛       C、肠鸣飧泄       D、便溏出麋         E、恶心呕吐

(C)

10、《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多热则(   )

A、贲响腹胀       B、恶心呕吐       C、肠鸣飧泄       D、溏出麋       E、腹部疼痛

        (D)

11、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喜怒不节”所伤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脏    D、经脉    E、络脉

      (C)

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出现“首如裹”病证的原因是(   )

A、寒  B、暑  C、湿  D、风  E、燥

(C)

1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    )

A、寒邪外束       B、暑热薰蒸       C、湿邪困表       D、风邪袭表       E、湿邪蕴蒸

    (B)

1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薄厥的病因是(    )

A、七情所伤       B、饮食所伤       C、劳作所伤       D、六淫所伤       E、以上均不是

(A)

1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则生(    )

A、水肿    B、偏枯    C、痤疿    D、风疟    E、大疔

(C)

1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则生(    )

A、痈肿    B、大偻    C、痤疿    D、瘘      E、疖

(B)

17、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则伤(    )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D)

18、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味失调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伤残     D、阳热耗伤       E、劳倦所伤

(A)

19、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煎厥的主要病机是(    )

A、阴虚阳亢       B、气血上逆       C、风中经络       D、痰迷心窍       E、热闭心包

(A)

2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    )

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       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       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      

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       E、天气清静正常

(B)

2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

A、阳气固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静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A)

2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平阳秘的解释是(    )

A、阴气守持于内,阳气运使于外    B、阴气充足,阳气壮盛     C、阴阳平和协调D、阴气平稳,阳气强盛             E、阴气固守于内,阳气卫护于外

             (C)

23、在《素问·举痛论》所述九气为病中,因于情志者有(    )

A、七条    B、两条    C、六条    D、八条    E、九条

(C)

24、据《素问·举痛论》,思可使(     )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泄

(D)

25、《素问·举痛论》认为“气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   )

A、悲      B、恐      C、惊      D、思      E、怒

(A)

26、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C)

27、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 )

A、外热    B、内热    C、外寒    D、内寒    E、虚寒

(C)

28、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阴虚则( )

A、外热    B、内热    C、外寒    D、内寒    E、虚寒

(B)

29、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盛则( )

A、外热    B、内热    C、外寒    D、内寒    E、虚寒

(A)

30、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阴盛则( )

A、外热    B、内热    C、外寒    D、内寒    E、虚寒

(D)

31、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导致内热的原因是(    )

A、感寒    B、感热    C、伤于饮食       D、伤于情志       E、有所劳倦

(E)

3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上”指的是(    )

A、上焦    B、肺      C、心肺    D、中、上二焦     E、胃

(D)

3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     )

A、诸逆冲上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D)

3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     )

A、诸痿喘呕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A)

3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火”的原文是(     )

A、诸痿喘呕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C)

3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风”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暴强直

(E)

3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肝”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A)

3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肺”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气膹郁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C)

3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肾”的原文是(     )

A、诸逆冲上       B、诸寒收引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B)

4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气膹郁       D、诸湿肿满       E、诸痛痒疮

(D)

4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心”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气膹郁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E)

4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湿”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痉项强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C)

4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热”的原文是(     )

A、诸风掉眩       B、诸寒收引       C、诸气膹郁       D、诸厥固泄       E、诸胀腹大

(E)

4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寒”的原文是(     )

A、诸逆冲上   B、诸暴强直   C、诸躁狂越   D、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E、诸痛痒疮

(D)

45、据《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     )

A、痿厥心悗    B、脑为之不满    C、耳为之苦鸣    D、头为之苦倾    E、目为之眩

(A)

46、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视伤( )

A、气  B、肉  C、精  D、骨  E、血

(E)

47、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坐伤( )

A、气  B、肉  C、精  D、骨  E、血

        (B)

48、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立伤( )

A、气  B、肉  C、精  D、骨  E、血

        (D)

49、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行伤( )

A、气  B、肉  C、筋  D、骨  E、血

(C)

50、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卧伤( )

A、气  B、肉  C、精  D、骨  E、血

        (A)

三、多选题
1、《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之“三部之气”是指(     )

① 风雨寒暑    ② 饮食    ③ 清湿    ④ 疫疠    ⑤ 喜怒

                                                                 (①③⑤)

2、《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证的病机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

① 阴虚    ② 寒凝    ③ 气滞    ④ 血瘀    ⑤ 津停

                                                                 (②③④⑤)

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湿邪侵害人体出现的症状是(     )

① 烦则喘喝    ② 首如裹      ③ 为肿    ④ 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⑤ 体若燔炭

(②④)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煎厥的主要症状是(     )

① 纵,其若不容       ② 口渴    ③ 目盲不可以视       ④ 耳闭不可以听       ⑤ 偏枯

(③④)

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则导致(    )

① 精神乃央    ② 筋脉沮弛    ③ 脾气乃绝    ④ 大骨气劳    ⑤ 胃气乃厚

(①②)

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是则骨气以精”的“骨气”是指(    )

① 气      ② 血      ③ 筋      ④ 骨      ⑤ 腠理

①怒则气上     ②恐则气下     ③思则气结     ④惊则气乱     ⑤悲则气消

(①②③④⑤)

14、据《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的机理是(       )

①心系急       ②肺布叶举     ③上焦不通     ④荣卫不散     ⑤外内皆越

(①②③④)

15、《素问·调经论》认为阴虚生内热的机理为(     )

①形气衰少   ②谷气不盛   ③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④胃气热   ⑤热气熏胸中

(①②③④⑤)

16、《素问·调经论》认为阳盛则外热的机理为(     )

①上焦不通利     ②皮肤致密   ③腠理闭塞     ④玄府不通     ⑤卫气不得泄越

(①②③④⑤)

17、《素问·调经论》认为阴盛则内寒的机理为(     )

①厥气上逆    ②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③血凝泣   ④气不运行     ⑤脉不通

(①②③⑤)

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热”的病机是( )

①诸胀腹大     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④诸逆冲上      ⑤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①②③⑤)

1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 )

①诸厥固泄     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③诸躁狂越    

④诸逆冲上     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②③④⑤)

2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痉挛、抽搐、拘急的条文是( )

①诸风掉眩;诸寒收引      ②诸热瞀瘛     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④诸禁鼓慄                 ⑤诸暴强直;诸痉项强

(①②③④⑤)

21、据《灵枢·口问》,上气不足,则会出现(       )

①脑为之不满   ②耳为之苦鸣   ③头为之苦倾   ④目为之眩     ⑤溲便为之变

(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和伤于五脏的喜怒。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表之上下和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因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所伤的部位及导致的病变也不同。

2、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原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3、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4、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5、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原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意思是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机体正气虚弱,是不能单独侵犯人体使人生病的。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人体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就强,虽有致病因素存在也未必发病。

6、结合《灵枢·百病始生》谈谈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感受外邪的传变过程是:虚邪由皮毛至络脉,再至经脉,再至输脉,再至冲脉,再至肠胃,再至募原。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渐渐深入。由此提示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要早期治疗。早期治疗,病情轻、病位浅、对人体损害小,故容易治疗。晚期治疗,则病情重、病位深、对人体危害大,难以治愈。

7、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简述积证的病因病机。
据《灵枢·百病始生》的论述,积证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饮食不节、用力过度、起居不慎、七情失调等。形成积证的机理虽不尽相同,但其病机总不外乎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8、《灵枢·百病始生》中“病生于阴”的机理和病因特点是什么?
《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因为五志分别由五脏所化生,五志太过,情志伤人,可直接引起内在的五脏气机失常,故曰病起于阴。而内伤五脏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如心肝多见情志所伤,肺多伤于外内寒邪,脾多伤于饮食不节,肾多伤于劳倦、房劳等。此种观点,为后世医家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

9、《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生气通天”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生气通天”,即人的生命之气与天地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息息相关,相互通应。

此论断说明了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第二,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第三,提出养生必须顺应自然,主支、自觉地适应自然变化。这种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主动调养身体的思想,贯穿于《内经》养生防病学说的始终,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0、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变,灾变,害处。足,足以,足能够。丁,通疔。大疔,严重的疔疮。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就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因为肥甘厚味最易生湿助热,助热则使人体阳气偏胜,阳盛则热;生湿则又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于是导致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而发为疔疮。

11、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本句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能引起多种疾病。因为“风者善行而数变”,寒暑湿等邪气,莫不缘风气而入,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从而引起各种病证。后世“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即导源于此。

12、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五味,而贮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指出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两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充气壮,脏腑功能协调。另一方面,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阴阳失衡,从而伤害人体,故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13、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亟,频、数之意。固,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内的作用。

1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含义?
精,清也,清静之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互文,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温养功能。

15、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句的含义是阴血宁静不耗(平静于内),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平衡状态,阴能养精,阳能养神,才能使人体精足神全,维持正常活动。如果阴阳双方依存关系破坏,发生分离决裂(亡阴、亡阳、寒热真假证等),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会使体内的精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随之而竭绝,生命活动也便告终结。这种强调阴阳平衡的观点,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一切活动和养生措施,都是促使阴阳双方复归“阴平阳秘”状态,达到“精神乃治”的状态。因此,本段原文无论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还是防病和治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6、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本篇以比类取象的方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论述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原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以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为天然模型,推论出人体阳气的生理功能及运行规律。阳气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两个方面:一是气化温养功能。阳气能温养全身,推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并把来自外界的物质化生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推动精微物质运行输布以充养全身,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神得阳气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筋得阳气温养,才能屈伸自如,使肢体运动灵活。二是即卫外御邪功能。阳气具有固护肌表,司腠理开合,抗御外邪侵袭的重要作用。故阳气充盛,则腠理固密,虽有致病邪气侵袭,亦不易发病。反之,若阳气虚弱,卫外御邪功能低下,则易致六淫病邪等侵袭而发病。正因为阳气在人体中如此重要,因此,保护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贯穿于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过程的始终,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据此而撰“大宝论”,提出“阳非有余”的观点,主张以补阳为要务。《内经》的阳气理论,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7、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煎厥与薄厥有什么区别?
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

18、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其中“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为人体中的阳气也依顺天空中的太阳在向上向外,起着卫护肌表、抵御外邪的强大作用。说明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认为天体的运行不息,是靠太阳的光明;人的生命活动,依赖阳气的温养。若阳气虚损或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就会使体力衰败、抵抗力下降,外感内伤诸邪侵犯人体,发生诸多疾病,甚至缩短寿命。因而保持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在防病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认识为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9、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阳气失常,感受暑邪,会引起哪些病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指出外感暑邪可导致阳暑与阴暑不同的病证。

(1)阳暑:由于夏日外感暑邪(在烈日下远行、劳作等引起),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故致腠理开泄而汗出;暑热内蕴不解,上迫心肺,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迫肺致肺气上逆则喘促而喝喝有声;若大量汗出伤津耗气,邪热伤阴以致神明失养则出现精神内乱、嗜卧、谵语等。

(2)阴暑:由于夏月贪凉饮冷,避暑于阴寒之地而引起,即夏月感受寒邪,寒邪侵犯体内,卫阳起而抗争,正邪交争则发热。热邪虽甚,但汗出而散,即用发汗法治疗,邪气则除。

20、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此段原文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恃点。

病因病机:因为繁劳过度而阳气亢盛,消烁阴精,导致阴精渐绝于内。若反复发作至夏季复感暑邪,则暑热煎灼真阴,阴竭阳脱而致煎厥。

症状特点:出现目不明、耳不聪,即目花目盲、耳鸣耳聋,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21、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此段原文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病因病机:暴怒伤肝,肝失调达而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气血上郁,以致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清窍不利而发生薄厥。

 症状特点: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出现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症。

22、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导致半身不遂的病证。其机理是“汗出偏沮”的病人本身阴阳失调,久之则气血失和,阻止于一侧,阳气不能周行于全身,日久患侧肢体筋脉失养而致半身不遂,即发生偏枯病变。

23、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痤疿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又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明确论述了痤疿的病因病机。出汗是阳气蒸腾津液外泄的生理表现,但汗出之后,腠理开泄,湿邪侵入,邪气侵入皮腠之间,蕴久化热,湿热互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轻则为疿,重则为疖。若劳累汗出而不注意调摄,复感风寒之邪,迫聚皮腠,生于面部的而为粉刺(皶),日久郁积化热而成痤疮。

2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句的含义?
此句意为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进一步强调了阳气的主导作用,说明在阴阳平衡中,阳气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阳气充盛固护于外,一则能防止外邪侵袭,二则能保证阴精内守。

25、运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回答人体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病证有哪些?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了人体阴阳失调,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即“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26、结合《素问·玉机真藏论》论述五脏疾病传变的原理、方式及其预后。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藏相通,移皆有次”,论述了五脏传变的原理。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主体,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传移演化的,即传变或传化。

本篇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提出并讨论了两种传变方式。一种是“顺传所胜之次”,如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复传于肝,则五脏传遍,脏气衰竭而死。由于这种传变本于五脏五行生克顺行次序进行,故称顺传。另一种是“气之逆行”,如肝受病气于心,病气留舍于肾,病气传至肺则死。由于这种传变逆于五行生克次序,又与上述顺传次序相反,故称逆传。本篇有云:“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说明逆传这种传变方式对于脏气伤损更甚,预后不良。

27、如何理解《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的含义?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云:“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此句意为风邪是导致百病的首要病因。因为风邪为六淫之首,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又善行而数变,故称之为“百病之长”。

28、如何理解《素问·举痛论》中的“百病生于气”?
气,指气机失调。“百病生于气”,是指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此句原文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此处的“气”,指某种因素引起的气机的异常变化而言,非指病因。提示我们,人体通过“神”的调节适应着情志的刺激和四季气候的变化,但人的这一调节适应是有限度的,若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引起气机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29、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阳虚则外寒”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此段原文论述了“阳虚则外寒”的机理。

“阳虚则外寒”,是寒邪阻遏卫阳之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以司温煦之职,寒邪独留体表而恶寒。与现今所说因阳虚而恶寒的里证、虚证,有病位表里、病性虚实的差别。

30、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阴虚则内热”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所论的“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脾属土为阴,脾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所生之内热,实乃气虚发热。与现今所说阴虚火旺的内热,有气虚、阴虚的性质差别。

31、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阳盛则外热”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所论的“阳盛则外热”是指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的肌表发热,范围仅限于表。与现今所说包括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在内的阳热亢盛的各种热证,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32、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阴盛则内寒”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所论的“阴盛则内寒”是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仅限于胸中。与现今所说各脏腑受寒后的内寒证,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3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机理。
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3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机理。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3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机理。
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急、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

3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机理。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3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机理。
痒,疡也。痒疮,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3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的机理。
瞀,昏糊。瘛,抽搐。“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3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的机理。
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泄,指二便泻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4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机理。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喘呕,即喘促、呕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上二焦。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4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的机理。
禁,同噤,口噤不开。鼓慄,即鼓颔战慄,形容恶寒之甚。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本句的意思是多种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42、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机理。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4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的机理。
诸逆冲上,指各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症状,如急性呕吐、吐血、呃逆等。本句意思是多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4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的机理。
胀腹大,指腹部膨满胀大。本句意思是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等。

4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的机理。
  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本句的意思是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4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机理。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本句意为多种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风邪所致。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4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机理。
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此处指肠鸣。鼓之如鼓,即腹胀敲之如鼓响。本句意为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此由无形之热邪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4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的机理。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4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的机理。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本句意为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5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的机理。
水液,泛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此句意为多种排出液体清稀透明而寒凉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寒邪所致。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

5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机理。
暴注,指急剧的腹泻。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本句意为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52、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症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等。

(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等条文中,均有筋脉拘急、抽搐的症状表现,但病机却不同。

(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如归纳为五脏病机、六淫病机、上下病机等。

53、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后世有何影响?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分析病机的示范,对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此基础上,参考王冰的注释,编著成了《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以五运六气理论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的病机,从而扩大了病机十九条火热证的范围。并且还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补充了燥邪病机。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明确提出“秋燥论”,创制清燥救肺汤,使六气燥邪致病的病机,臻于完善。

54、如何理解《素问·经脉别论》中的“生病起于过用” ?
第一,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在外,有四时气候寒暑燥湿风火等太过或不及,即六淫邪气致病;在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即七情失调致病;在饮食上,由于五味偏嗜,饥饱无常,造成肠胃损伤致病;形劳、房劳等太过,也可伤精耗气致病。

第二,指导养生防病:从发病学角度而言,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之由,均因“过用”,因此,体质弱者,尤当注意养生,避免“过用”;而体质强者,若恃强过用,也必生病而不能长寿。

第三,指导临床治疗:无论用针、用药,均应适度,而不能太过,过则伤正。

55、结合“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原文,如何理解正气在发病学方面的意义?
《灵枢·口问》中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者均指出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的缘故。这种观点阐明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学发病学思想,突出强调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疾病的形成与防病治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6、如何理解《灵枢·五变》中的体质意义?
《灵枢·五变》中以树喻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从而提出中医体质学课题,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并成为中医学论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

体质是人体的个体在功能、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发病的倾向性。本篇指出树木质脆者易伤,人之质弱者易病;体质不同,发病各异。即“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人的体质是关键。并得出结论“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这一观点,在《内经》体质理论中偏重于形质差异,故本篇有“因形而生病”的论断,这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7、如何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为风寒燥湿之类外邪以及痰食瘀血之类的内生邪气充盛于机体,则为实证;而精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脉之气耗损脱失,则为虚证。说明实乃有形之邪气壅实,虚乃气血津液、脏腑精气等正气亏虚。此为临床辨证论治,确立虚实补泻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

58、如何理解《素问·调经论》中“守经隧“的含义?
《素问·调经论》中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指出五脏之间及其与体表器官组织的相互联系,皆以经脉为通道。因此要遵循经脉理论,调治各种疾病。阐明了中医学通过经脉调治内在五脏疾病的理论依据及道理,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百病始生论述题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因此,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观点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2、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试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的传变次第、所出现的症状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虚邪贼风入侵人体后,由浅入深地传变,先皮肤,次络脉,再次为经脉,再次为输脉,再次为伏冲之脉,再次为肠胃,再次为募原。病邪每到一处,都会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症状。在皮肤,毛发竖起,淅然恶寒,皮肤痛;在络脉,肌肉疼痛,时作时止;在经脉,恶寒伴惊骇不宁;在输脉,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在伏冲之脉,身体沉重而痛;在肠胃,气胀攻冲,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泄利、大便粘稠滞下;在肠胃外募原间,血络瘀滞,渐渐生成肿物。病随邪著,变化无穷。原文提出了外邪伤人致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后发生“积”。在传变过程中,因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此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一脉相承,且更为详细。这种外感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意义有二:其一,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若邪气入里,则当从里泄邪。其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若待“邪气淫泆”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由此提示医生要早期治疗,及时截断传变途径,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疾病的其他传变方式常有循经传变、脏腑相移及按生克次序传变等多种。

3、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及其他有关篇章,试述《内经》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
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内经》中许多篇都有论述。《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与本篇所述略同,均列出了天空中的风雨寒暑之气、地上居处的寒湿之气、人体自身的情志过激,以及饮食、房劳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同时,对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进行了说明。关于病因的分类,诸篇悉按发病部位以类之,本篇也以“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而定为“三部之气”。《素问·调经论》也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

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为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天空中太阳一样,起着强大的卫外作用和温煦功能。若阳气运行失常,就会不知不觉地损伤人体而缩短寿命。其机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机体中的营养物质皆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阳气不足,生化无力,则诸脏失养,甚至枯竭(阳损及阴),从而损伤寿命。

(2)阳气的卫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果阳气不足,卫外不密,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损及寿命。

(3)阳气为人体生理之火,既能温养诸脏,又可布精。如果阳气不足,诸脏失于温煦而功能低下,则人体虚弱易致病,从而损伤寿命。

5、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
煎厥和薄厥是因人体阳气失常而导致的两种病证,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

相同点有:
(1)病因方面:均为内伤所引起;

(2)病机方面:均为内伤阳气,导致阳气功能失常所致;

(3)症状方面: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症。

不同点有:
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病因:过劳

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日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

病位:肝、肾;

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

病性:本虚标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心胸或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

病因:大怒;

病机: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

病位:肝;

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

病性:实证。

6、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饮食五味偏嗜过用的危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阴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五宫,即指五脏。五脏藏蓄阴精,故称为阴之五宫。指出阴精的产生,本源于五味,而藏蓄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两重作用。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脏腑阴阳协调。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过用,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破坏阴阳平衡,从而伤害人体。原文运用五行乘侮加以分析,即五味各有选择性地“先入”某脏,若久食过用某味,则先伤其相应之脏,继而伤害其相关之脏。如酸味太过,肝气亢盛,木乘土,而致“脾气乃绝”等。因此,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用偏嗜五味则会导致五脏阴阳失调,危害人体健康。

7、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阳气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原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人体的阳气运行于人身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按正常规律运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起到温养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即阳气具有温养和卫外的生理功能。

(2)原文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清也。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气化温养功能。

(3)原文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频、数之意。固,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内的作用。

8、结合《素问·举痛论》,简述九气致病的机理。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呕血;肝气横逆,乘袭脾土,故飧泄。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暴喜伤心,致使心气涣散不收,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笑不休,甚则狂。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哀太过而致心系拘急,肺叶胀大而不宣降,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可致肺痿、痿躄等证。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卒恐伤肾,导致肾精不能随阳气上奉而下陷,久则上焦之气不通而郁闭,气不得上升则还降于下焦,致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出现遗尿、遗精、腹泻等证。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则志凝神聚,气留不散,久则伤脾,运化无力,出现嗜卧、胸闷、纳呆等症。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阳气,在表使腠理闭塞,表现为寒热无汗;在里使阳气收敛,气机不畅,表现为腹痛等证。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疲劳过度,导致肾精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外内之气皆散越,出现喘息汗出等证,导致正气耗散。

9、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简述对病机十九条如何归类。
(1)属六淫病机的有12条:

     诸热瞀瘛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火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诸胀腹大

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2)五脏病机有5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上下病机有2条: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1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火”的五条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故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隔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故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故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故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故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

11、怎样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五脏病机和病证?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络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建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疡也。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12、《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热”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即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症,其病机大都属于热。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即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此由无形之热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见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3)“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即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即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13、《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上下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喘呕,即喘促、呕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上二焦。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泄,指二便泻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一、名词术语

1、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

2、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3、烦满:烦闷。满,通懑。


4、囊缩:阴囊收缩。

5、大气:指邪气。

6、脉躁疾:脉象躁动不安而疾数。

7、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交,交争。

8、精无俾:此言精气得不到补益充养。俾通裨,补益之意。

9、三死: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疾、狂言三症。

10、风厥:病名。指太阳受风,少阴气逆而导致的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11、劳风:病名。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证的病证。

12、强上冥视:强上,指头项强急不舒;冥视,指视物不清。

13、俛仰:指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前后俯仰。俛,同俯。

14、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状。

15、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16、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

17、长虫:指蛔虫。

18、遗失:《针灸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遗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19、要数极: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要数,即要理,重要的道理。

20、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疑惑。

21、稽首:即叩头。古时的一种礼节,双膝、双肘及头至地。即五体投地。

22、稽迟:言经脉气血阻滞不利。稽,留止也。迟,徐行也。

23、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

24、阴股:即大腿内侧近前阴处。

25、宿昔:稽留日久之义。宿,止也。昔,久远也。

26、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

27、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深部之伏冲、伏膂脉。

28、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脉。因行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腧穴。

29、厥气:即寒逆之气。

30、瘅热:热甚也。

31、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32、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33、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34、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

35、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如怀孕之状。

36、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脊以代头,谓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脊高于头。尻,尾骶部。踵,足后跟。

37、上为大塞:上焦痞塞。上,指上焦。大,郭霭春校“大”应作“不”,形误。不与否古通,而否又通“痞”,故“大塞”即“痞塞”之义。

38、中气喘争:指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由于肠痹,大小肠受盛、传导化物的功能失常所致。

39、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指膀胱。

40、若沃以汤:形容热盛,如以热水灌之。

41、肌绝:肌肉消瘦。

42、洒陈:散布之义。

43、悍气:卫气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故名悍气。

44、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脉道的约束。慓疾,急疾也。

45、肓膜:指肌肉腠理之间及胸腹腔内的膜。

46、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

47、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48、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

49、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

50、枢折挈: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一般不能活动。枢,枢纽,此处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举。

51、胫纵:足胫弛纵。胫,指小腿部。

52、失亡: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亡失。

53、肺鸣:呼吸喘息有声。

54、胞络绝:心包络之脉阻绝不通。

55、心下崩:即心阳妄动,逼血下行的尿血。

56、宗筋(弛纵):此指男子的前阴。

57、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

58、阳气内伐:即阳热之气内侵,伤及阴液。

59、宗筋(纵):此处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60、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素问•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

61、气街:穴名,又名气冲,位于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62、阳明为之长:阳明经能主持诸经,即诸经在主润众筋的功用中,阳明经起主导作用。长,主持之义,引申为起主导作用。

63、带脉不引:即带脉不能约束收引。

64、各以其时受月:依据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65、精气溢下:此言肾气亏虚,精关不固,肾藏之精因而滑泄。

66、寒厥:以手足厥冷为特点的病证。因阳虚阴盛所致。

67、热厥:多次醉酒或饱食后行房事,导致阴虚阳盛的一种病证,以手足热为临床特点。

68、秋冬夺于所用:自恃体壮,故于秋冬阳消阴长之节令不知节欲保养,房事过度,使精气耗伤,损及肾阳。

69、暴不知人: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70、石水:病名。据《素问•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当为阴盛阳虚,水液内聚所致的以少腹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病。

71、目窠:窠,《太素》作“果”,当据改。果,即裹。目裹,即眼睑。

72、颈脉动:结喉旁之足阳明胃经人迎脉搏动明显,系由水湿内停,内泛血脉,脉中水气涌动所致。

73、阴股间寒:阴器与大腿内侧之间寒冷不温。

74、鼓胀:病名。因腹胀如鼓而名。以身肿、腹胀、皮色青黄,腹壁脉络突起为特征。

75、腹筋起:谓腹壁有脉络显露、突起。

76、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物。

77、癖而内著:意谓寒邪聚积、停留在体内。

78、石瘕: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

79、衃:凝结的死血。

80、可导而下:指用破血逐瘀的方法治疗。导,通导、疏导的意思。

81、津液充郭,其魄独居:水液充满胸腹、肌肤,阳气郁遏,水液独盛体内。郭,同廓,此指形体胸腹。津液,此指水液。魄,属阴,此指属阴的水液。

82、形不可与衣相保:肿胀的形体与原有的衣服不相称,形容水肿之甚。

83、四极急而动中:四肢极度浮种,影响内脏而喘悸。急,肿急,形容极度浮肿。中,内脏,主要指心肺。

84、平治于权衡:意谓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

85、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

86、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

87、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

88、巨气:此篇指正气。

89、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水液独盛于体内,阳气耗散于外。精,属阴,此指属阴的水液。

90、脾瘅:病名。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的病证。

91、消渴:病名。以食多、饮多、尿多、消瘦为其主要症状的病证。

92、兰:兰草,如佩兰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秽作用的药物。

93、巅疾:此指癫痫病。巅,通癫。

94、胎病:即先天性疾病。

95、阳厥:病名。因阳气厥逆而致的怒狂。

96、大厥:病证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97、暴死:此指突然昏倒的假死状态。

二、单选题
1、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

A、风池   B、风府   C、百会   D、大椎   E、阳维

(B)

2、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则(   )

A、病轻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E、愈甚

(D)

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   )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少阳受之   D、太阴受之   E、巨阳受之

(B)

4、《素问•热论》认为伤寒四日,则(   )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太阴受之   D、厥阴受之   E、阳明受之

(C)

5、《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   )

A、吐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E、和法

(C)

6、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   )

A、巨阳病衰   B、阳明病衰   C、少阳病衰   D、少阴病衰   E、太阴病衰

(B)

7、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则(   )

A、太阴病衰   B、少阴病衰   C、厥阴病衰   D、阳明病衰   E、太阳病衰

(C)

8、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   )

A、少阳病衰   B、阳明病衰   C、太阳病衰   D、少阴病衰   E、厥阴病衰

(A)

9、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   )

A、太阳病衰   B、阳明病衰   C、少阳病衰   D、太阴病衰   E、少阴病衰

(B)

10、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

(B)

11、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   )

A、热甚而强食   B、热甚而再感   C、热甚而忧思   D、热甚而热食   E、复感热邪

(A)

12、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后夏至日为(   )

A、病温   B、病寒    C、病暑    D、病湿    E、病湿温

(C)

13、《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伤寒”的含义根据《难经》的解释,下列哪一种病不属其范围(   )

A、中风    B、湿温    C、热病    D、温病    E、风温

(E)

14、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当禁(   )

A、房事    B、劳作    C、肉食    D、七情    E、风湿

(C)

15、据《素问•热论》,少阳病的症状为(   )

A、胸胁痛而耳聋    B、口苦、咽干、目眩    C、胸胁苦满    D、寒热往来,口苦 

E、以上都不是

(A)

16、据《素问•评热病论》,失志者常出现(   )

A、脉躁    B、烦燥    C、狂言    D、多汗    E、谵语

(C)

17、据《素问•评热病论》,不能食则(   )

A、复热    B、精无俾    C、其寿立而倾    D、失志    E、胃病

(B)

18、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阳与少阴    B、阳明与太阴   C、少阳与厥阴   D、手太阴肺    E、足太阴脾

(A)

19、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治疗应“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

A、五脏    B、阴分    C、少阴    D、厥阴    E、太阴

(C)

20、《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阴    B、肺下    C、太阳    D、少阴    E、厥阴

(B)

21、据《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病情缓解“不精者”需(   )

A、三日    B、五日    C、六日    D、七日    E、九日

(D)

22、《素问•评热病论》在汗出热不衰后提出“三死”之候是指(   )

A、脉躁、狂言、气喘    B、烦躁、失志、不能食    C、不能食、汗出辄发热而脉躁、失志    D、脉躁、不能食、气喘    E烦躁、不能食、气喘

(C)

23、据《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症状是(   )

A、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B、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恶风      C、汗出辄复热,恶风     D、面足俱肿     E、全身浮肿,恶风,口干苔滑,溺黄

(A)

24、据《素问•评热病论》中“劳风”的治法宜(   )

A、表里刺之   B、利肺散邪  C、饮之服汤   D、调其虚实   E、和其逆顺

(B)

25、《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   )

A、燥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    E、暑邪

(B)

26、《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   )

A、肺脉而行    B、胃脉而行    C、脾脉而行    D、心脉而行    E、肾脉而行

(A)

27、据《素问•咳论》,“乘至阴”则(   )

A、肝先受邪    B、心先受邪    C、脾先受邪    D、肾先受邪    E、肺先受邪

(C)

28、据《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   )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肾咳之中    D、肝咳之中    E、脾咳之中

(C)

29、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   )

A、肝咳    B、胃咳    C、大肠咳    D、小肠咳    E、六腑咳

(D)

30、据《素问•咳论》,“咳而腹满”常见于(   )

A、脾咳    B、胃咳    C、三焦咳    D、大肠咳    E、小肠咳

(C)

31、据《素问•咳论》,咳病甚则唾血常见于(   )

A、胃咳    B、心咳    C、脾咳    D、肺咳    E、肝咳

(D)

32、据《素问•咳论》,胆咳者常见(   )

A、咳呕胆汁    B、咳而胁痛    C、咳而遗失    D、咳而遗尿    E、胁痛

(A)

33、据《素问•咳论》,治疗六腑的咳病当取五输穴的(   )

A、井穴    B、合穴    C、输穴    D、经穴    E、荥穴

(B)

34、《素问•举痛论》在论述疼痛的机理时,强调了哪种邪气的作用(   )

A、湿气    B、寒气    C、热气    D、风气    E、暑气

(B)

35、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   )

A、得炅则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无益    E、按之益

(C)

36、据《素问•举痛论》,疼痛出现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气客于(   )

A、小肠    B、膜原    C、阴股    D、厥阴之脉    E、少阴之脉

(D)

37、据《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   )

A、痛而呕    B、痛而闭不通    C、后泄腹痛    D、宿昔而成积    E、痛而尿赤

(B)

38、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

A、小肠膜原之间    B、侠脊之脉    C、背俞之脉    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E、小肠

(A)

39、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

A、背俞之脉    B、五脏    C、冲脉    D、厥阴之脉    E、阴股

(C)

40、《素问•举痛论》认为五脏六腑在面部的望诊,出现白者为(   )

A、热    B、寒    C、痛    D、血虚    E、湿

(B)

41、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肾痹    E、骨痹

(E)

42、据《素问•痹论》,春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肾痹    E、肝痹

(A)

43、据《素问•痹论》,夏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筋痹    B、脾痹    C、心痹    D、脉痹    E、骨痹

(D)

44、据《素问•痹论》,至阴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脾痹    B、著痹    C、肌痹    D、脉痹    E、筋痹

(C)

45、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皮痹    B、肺痹    C、行痹    D、著痹    E、筋痹

(A)

46、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   )

A、感受风寒湿气    B、淫气喘息    C、淫气忧思    D、淫气乏竭    E、淫气遗溺

(B)

47、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肝的原因是(   )

A、淫气乏竭    B、感受风寒湿气    C、淫气喘息    D、淫气忧思    E、淫气遗溺

(A)

48、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心的原因是(   )

A、淫气乏竭    B、感受风寒湿气    C、淫气喘息    D、淫气忧思    E、淫气遗溺

(D)

49、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脾的原因是(   )

A、淫气乏竭    B、淫气喘息    C、淫气忧思    D、淫气遗溺    E、淫气肌绝

(E)

50、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肾的原因是(   )

A、淫气喘息    B、淫气忧思    C、淫气遗溺    D、淫气乏竭    E、淫气肌绝

(C)

51、《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   )

A、烦满喘而呕    B、食饮不下,腹善满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

52、《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   )

A、烦满喘而呕    B、食饮不下,腹善满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

53、《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

A、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B、烦满喘而呕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A)

54、《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B)

55、《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    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E、中气喘争

(C)

56、《素问•痹论》“胞痹”的症状是(   )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    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E、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

(E)

57、《素问•痹论》“肠痹”的症状是(   )

A、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    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E、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A)

58、据《素问•痹论》所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

A、肾    B、肝    C、心    D、肺    E、胃

(A)

59、据《素问•痹论》所述,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1(B)

60、据《素问•痹论》所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

A、肾    B、肝    C、肺    D、小肠    E、心

(E)

61、《素问•痹论》认为行痹是因(   )

A、风气胜    B、寒气胜    C、湿气胜    D、风寒湿三气均胜    E、风寒气胜

(A)

62、《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   )

A、水谷之清气    B、水谷之精气    C、水谷之浊气    D、水谷之悍气   E、水谷之糟粕

(D)

63、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C)

6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C)

65、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骨痿    B、痿躄    C、脉痿    D、筋痿    E、肉痿

(A)

66、肌肉不仁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骨痿    B、肉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B)

67、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   )

A、经脉    B、宗筋    C、经筋    D、肌肉    E、络脉

(B)

68、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渗灌谿谷”作用的是(   )

A、经脉    B、宗筋    C、冲脉    D、任脉    E、带脉

(C)

69、《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心气热可致(   )

A、筋痿    B、脉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B)

70、《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脾气热可致(   )

A、肉痿    B、脉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A)

71、《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肝气热可致(   )

A、肉痿    B、脉痿    C、肌痿    D、筋痿    E、骨痿

(D)

72、《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肺热叶焦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脉痿    D、肌痿    E、骨痿

(B)

73、《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肾气热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脉痿    D、肌痿    E、骨痿

(E)

74、《素问•痿论》认为冲脉主渗灌(   )

A、宗筋    B、骨骼    C、机关    D、谿谷    E、肌腠

(D)

75、《素问•痿论》认为痿证中有口苦这一主要症状的是(   )

A、脉痿    B、筋痿     C、肉痿    D、骨痿    E、肌痿

(B)

76、《素问•厥论》“热厥”的主症是(   )

A、头晕    B、仆倒    C、足下热    D、四肢逆冷    E、心悸

(C)

77、《素问•厥论》“寒厥”的主症是(   )

A、头晕    B、仆倒    C、足下热    D、四肢逆冷    E、心悸

(D)

78、《素问•厥论》认为阴气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五指之下    E、五指之后

(B)

79、《素问•厥论》认为阳气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聚足于心     E、上于膝

(A)

80、《素问•厥论》认为阴脉者集于(   )

A、膝下    B、膝上   C、足下    D、足上    E、踝上

(C)

81、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肤胀与鼓胀的症状相同点是(   )

A、腹胀身皆大    B、皮厚    C、腹筋起    D、按其腹窅而不起    E、色苍黄

(A)

82、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肠覃是因寒邪客于(   )

A、子门    B、肠内    C、肠外    D、子宫门    E、胸腔

(C)

83、据《灵枢•水胀》篇所述,石瘕是因寒邪客于(   )

A、胸腔    B、腹腔    C、肠内    D、肠外    E、子门

(E)

84、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色苍黄,腹筋起”症状表现的是(   )

A、水胀    B、肤胀    C、鼓胀    D、石瘕    E、肠覃

(C)

85、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症状表现的是(   )

A、水胀    B、肤胀    C、鼓胀    D、肠覃    E、石瘕

(B)

86、《灵枢•水胀》认为生于胞中的疾病是(   )

A、肠覃    B、石瘕    C、鼓胀    D、石水    E、皮水

(B)

87、《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以时下”的疾病是(   )

A、肠覃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A)

88、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

A、体液    B、精气    C、水气    D、尿液    E、汗液

(C)

89、《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水肿病的病因是(   )

A、三焦不利    B、风邪袭表    C、血脉不利    D、五脏阳竭   E、寒邪侵袭

(D)

90、《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   )

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    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C、微动四极    D、温衣   

E、开鬼门,洁净府

(A)

三、多选题
1、据《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邪则(   )

①不得卧   ②头项痛   ③烦闷   ④腰脊强   ⑤耳聋

(②④)

2、据《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少阴受邪则(   )

①口燥舌干   ②囊缩   ③渴   ④烦满   ⑤鼻干

(①③)

3、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日太阴病衰,则(   )

①少腹微下   ②渴止   ③腹减如故   ④头痛稍愈   ⑤思饮食

(③⑤)

4、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厥阴病衰,则(   )

①囊纵   ②思饮食   ③身热少愈   ④少腹微下   ⑤舌干已

(①④)

5、《素问•热论》认为,病热少愈当禁(   )

①食肉   ②多食   ③食热   ④食冷   ⑤食甘

(①②)

6、《素问•热论》认为其两感于寒者,少阳与厥阴俱病,则(   )

①口干   ②烦满   ③头痛   ④耳聋   ⑤囊缩而厥

(④⑤)

7、《素问•热论》对于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包括(   )

①汗法   ②下法   ③吐法   ④泄法   ⑤消法

(①④)

8、《素问•热论》以夏至节为标志,将外感热病分为(   )

①     中风   ②伤寒   ③温病   ④暑病   ⑤湿温

(③④)

9、据《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则出现(   )

①身热   ②目疼   ③鼻干   ④渴   ⑤不得卧

(①②③⑤)

10、据《素问•热论》,伤寒热病治疗大法是(   )

①根据病变脏腑的经脉予以调治   ②治其未传之经   ③治其已传其经   ④病在表可发其汗   ⑤病在里可泄其热

(①④⑤)

11、《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伤寒”应包括(   )

①中风   ②湿温   ③温病   ④热病   ⑤伤寒

(①②③④⑤)

12、《素问•热论》中有关伤寒病的内容包括(   )

①六经分证   ②传变规律   ③治疗大法   ④禁忌   ⑤预后

(①②③④⑤)

13、据《素问•热论》,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出现(   )

①头痛   ②耳聋   ③口干   ④烦满   ⑤厥

(①③④)

14、据《素问•热论》,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出现(   )

①头痛   ②腹满   ③身热   ④不欲食   ⑤谵语

(②③④⑤)

15、据《素问•热论》,“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中“如是”是指(   )

①邪气大盛   ②五脏已伤   ③六腑不通   ④荣卫不行   ⑤神气涣散

(②③④)

16、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主要证候表现除身热外,尚有(   )

①汗出   ②脉躁   ③狂言   ④烦满   ⑤不能食

(①④)

17、据《素问•评热病论》,治疗风厥病当取(   )

①阳明   ②少阳   ③太阳   ④少阴   ⑤太阴

(③④)

18、据《素问•评热病论》,治疗风厥的方法是(   )

①调理饮食   ②表里刺之   ③排痰   ④饮之服汤   ⑤救阴

(②④)

19、据《素问•评热病论》治疗风劳的方法是(   )

①以救俯仰   ②表里刺之   ③配合汤药   ④调理饮食   ⑤巨阳引

(①⑤)

20、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的证候表现主要有(   )

①汗出辄复热   ②脉躁疾   ③狂言   ④烦满   ⑤不能食

(①②③⑤)

21、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的三死症是指(   )

①汗出   ②不能食   ③狂言   ④脉躁疾   ⑤身热

(②③④)

22、据《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病的证候表现主要有(   )

①身热   ②强上冥视   ③唾出若涕   ④汗出   ⑤恶风而振寒

(②③⑤)

23、《素问•咳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   )

①为呕   ②为泄   ③为喘   ④为痛   ⑤为满

(②④)

24、《素问•咳论》认为肺咳的发生源于“外内合邪”,具体是指(   )

①外伤湿邪   ②内伤寒食   ③内生水湿   ④外伤热邪   ⑤外伤寒邪

(②⑤)

25、《素问•咳论》所述肺咳的表现为(   )

①咳而喘息有音   ②咳而呕   ③咳而胸痛   ④甚则唾血   ⑤甚则咳涎

(①④)

26、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   )

①咳则遗尿     ②咳则失气     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     ④呕吐  

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③⑤)

27、据《素问•咳论》,肾咳的兼症为(   )

①咳而遗尿   ②咳而失气   ③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④甚则咳涎  ⑤动则咳剧

(③④)

28、据《素问•咳论》,下列表现哪些属于三焦咳之兼症(   )

①吐涎   ②呕吐   ③遗矢   ④腹满   ⑤不欲食饮

(④⑤)

29、据《素问•咳论》,与咳病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

①三焦   ②肺   ③胃   ④脾   ⑤肾

(②③)

30、据《素问•咳论》所述,咳而出现疼痛的脏腑咳有(   )

①肺咳   ②心咳   ③肝咳   ④脾咳   ⑤肾咳

(②③④⑤)

31、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为(   )

①咳则心痛   ②喉部梗塞   ③咽肿   ④喉痹  ⑤唾血

(①②③④)

32、据《素问•咳论》,脾咳之状为(   )

①咳则右胁下痛   ②阴阴引肩背   ③两胁下痛   ④甚则不可以动   ⑤动则咳剧

(①②④⑤)

33、据《素问•咳论》,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确选择(   )

①治脏者治其俞   ②治腑者治其俞   ③治脏者治其合   ④治腑者治其合   ⑤浮肿者治其经

(①④⑤)

34、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按之无益者,是由于(   )

①寒邪客于经脉之中   ②寒邪客于侠脊之脉   ③深按之不能及   ④脉充大而血气乱   ⑤重中于寒

(②③)

35、据《素问•举痛论》,五色望诊中属热者其色为(   )

①黄   ②白   ③青   ④黑   ⑤赤

(①⑤)

36、据《素问•痹论》,不痛不仁的机理是(   )

①荣卫之行涩   ②经络时疏   ③皮肤不营   ④卫气失于温煦   ⑤经络阻塞

(①②③)

37、据《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   )

①四肢解堕   ②发咳   ③呕汁   ④上为大塞   ⑤嗌干

(①②③④)

38、据《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

①烦则心下鼓   ②夜卧则惊   ③暴上气而喘   ④嗌干、善噫   ⑤上为引如怀

(①③④)

39、据《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   )

①嗌干、善噫   ②夜卧则惊   ③多饮小便数   ④上为引如怀   ⑤善胀

(②③④)

40、据《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

①烦满   ②心下鼓   ③上为大塞   ④喘而呕   ⑤多饮数小便

(①④)

41、据《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

①善胀   ②尻以代踵   ③脊以代头   ④四肢解堕   ⑤发咳呕汁

(①②③)

42、据《素问•痹论》所述,卫气的循行分布是(   )

①不能入于脉   ②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③熏于肓膜   ④散于胸腹   ⑤络于六腑

(①②③④)

43、据《素问•痹论》,痹证的产生原因有(   )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   ②饮食不调   ③居处失宜   ④营卫气血逆乱⑤痰湿壅阻

(①②③④)

44、《素问•痹论》中六腑痹形成的原因是(   )

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②五体传入于六腑   ③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  

④饮食居处             ⑤五脏痹不已,传入于六腑

(①③④⑤)

45、《素问•痹论》认为痹,其热者是因(   )

①阳气少   ②阳气多   ③阳气盛   ④阴气多   ⑤阴气少

(②⑤)

46、《素问•痹论》认为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病关系为(   )

①逆其气则愈   ②逆其气则病    ③从其气则病    ④从其气则愈   ⑤常与风寒湿气合

(②④)

47、《素问•痿论》指出骨痿的症状是(   )

①腰脊不举   ②胫纵而不任地   ③骨枯而髓减   ④筋急而挛   ⑤肌肉不仁

(①③)

48、《素问•痿论》指出筋痿的症状是(   )

①胆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筋急而挛   ④枢折挈   ⑤腰脊不举

(①②③)

49、《素问•痿论》指出脉痿的症状是(   )

①胆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枢折挈   ④腰脊不举   ⑤胫纵而不任地

(③⑤)

50、《素问•痿论》指出肉痿的症状是(   )

①胆泄口苦   ②胃干而渴   ③肌肉不仁   ④筋膜干   ⑤腰脊不举

(②③)

51、据《素问•痿论》,痿证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   )

①悲哀思虑等情志因素   ②天时气候的影响   ③生活居处中感受水湿之邪  

④远行劳倦             ⑤房室内伤

(①②③④⑤)

52、《素问•痿论》中“五体痿”的共同病机是(   )

①脏气阻滞   ②功能失调   ③气机不畅   ④脏热精伤   ⑤五体失养

(④⑤)

53、据《素问•厥论》所述,引起寒厥的病因病机是(   )

①外界寒邪的侵袭   ②秋冬夺于所用   ③劳力纵欲过度  

④肾中阳气损伤     ⑤阳盛阴衰

(②③④)

54、《素问•厥论》言热厥的病因病机为(   )

①外界热邪的侵袭   ②酗酒无度   ③纵欲伤肾   ④阴虚阳盛   ⑤气血不足

(②③④)

55、《素问•厥论》认为,厥出现暴不知人的病理机制为(   )

①阳气盛于上   ②阳气虚于下   ③下气重上而邪气逆   ④正气内损而不升   ⑤阳气乱

(①③⑤)

56、《灵枢•水胀》篇指出肠覃的病因病机是(   )

①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   ②气不得荣   ③癖而内著   ④恶气乃起   ⑤息肉乃生

(①②③④⑤)

57、《灵枢•水胀》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机是(   )

①寒气客于子门   ②癖而内著   ③恶气乃起   ④子门闭塞,气不得通 

⑤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

(①④⑤)

58、《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是(   )

①     去菀陈莝    ②微动四极    ③温衣    ④开鬼门,洁净府   ⑤缪刺其处

(②③④⑤)

59、《素问•汤液醪醴论》“五阳已布,疏涤五藏”的标志是(   )

①     精自生    ②形自盛    ③去菀陈莝    ④骨肉相保    ⑤巨气乃平

(①②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热病,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伤寒,外感病的总称。全句意为:外感发热性疾病,大都属于广义伤寒范畴。所谓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指广义伤寒。如《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有伤寒”的“伤寒”,即为狭义伤寒。此句说明热病与伤寒的关系,即热病包含在广义伤寒之中。

2、结合《素问•热论》简述外感热病的治疗原则。
《素问•热论》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三日,非固定日数。未满三日,是指病尚在三阳之表,可用发汗法,使邪从表解。已满三日者,指邪已入三阴之里,可用针刺泄热之法,泄越其热。泄越其热,并非攻下之意。《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治法内容。

3、简述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阳明胃是十二经之长,血气盛。胃气存则热病虽甚不即死;胃气尽则死。即预后的好坏,取决于胃气的有无、盛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结合《素问•热论》原文谈谈你对温病与暑病的认识。
温病,即冬伤于寒邪,伏而化热,至春感时令之邪,新感引动伏邪而发病,在治疗上当以清泄里热为主。

暑病,即夏季感受当令的暑邪,在治疗时切勿见汗止汗,必须查清病源,治以清泄暑热。若错用止汗收敛之法,必将酿成暑热内闭,关门留寇,引起邪陷心包的危急证候。

5、“遗热”、“食复”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
《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病热少愈”,指热病后期,热势已减,但余热未尽。“复”,指热病复发。“遗”,指热病缠绵难愈。“禁”,即禁忌。热病虽有好转,但余热未尽,胃气尚虚,这时若不注意饮食的调理、节制,强食肉食、脂膏类食物,易使阳气郁而化热。助长体内余热邪气,使热病复发。胃气尚虚,若多食则更伤脾胃之气,食积化热,资助邪热,使邪留不去。以上两种情况造成两热相合,热病缠绵难愈。因此,热病后期,在余热未尽之时,应当注意饮食的护理,一是要少食(“多食则遗”);二是饮食要清淡(“食肉则复”)。

6、结合《素问•评热病论》简述阴阳交的病机、症状及预后。
病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邪盛而正衰。

症状:汗出则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预后:较差。不良。

7、结合《素问•评热病论》简述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病因病机:风邪侵犯太阳经,少阴经气上逆。

症状:身热、汗出、烦满。

治则:针刺足太阳足少阴表里两经及服汤药。

8、结合《素问•评热病论》简述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病因病位:因劳而虚,感受风邪所致。病位在肺。

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发热。

治则:针刺引导太阳经气。

预后:①病情缓解与年龄、体质强弱有关。②与邪气的出路有关:出则愈,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

9、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句意为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使人发生咳嗽,不只是肺。本句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出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如脾虚生痰,痰湿上犯于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泛,寒水射肺等。本句说明了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10、如何理解《素问·咳论》“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  
咳嗽大都是由于痰饮困聚脾胃,上犯于肺所造成的。这是关于咳嗽病因病机的恰当总结和概括。言五脏六腑病变虽皆令人咳嗽,但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原文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指出了肺胃与咳嗽的形成有关。外邪伤人,或从皮毛而入,内舍其合,或从口鼻直接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若久咳不已,影响三焦气机,水液内聚,积多成痰成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则咳多涕唾,面浮肿而气逆。此句原文是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的渊源。

11、《素问·举痛论》所述14种疼痛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①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持续性疼痛(第2条)、暂时性疼痛(第1、11条)。

②对按压的反应:痛不可按(第3条)、按之痛止(第4条)、按之无益(第5条)。

③有无牵引痛:心与背相引(第7条)、胁肋与少腹相引(第8条)、腹痛引阴股(第9条)。

④其它兼证:喘动应手(第6条)、疼痛伴积块(第10条)、疼痛伴呕吐(第12条)、疼痛伴腹泄(第13条)、疼痛伴便秘(第14条)。

12、根据《素问·痹论》简述痹证的病因及分类。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风寒湿三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按邪气性质分类有行痹、痛痹、著痹之不同。按邪气侵犯的部位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和六腑痹。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了痹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五体痹。五体痹病久不愈,使相关内脏精气渐衰,再度感受风寒湿邪而成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等五脏痹。饮食不节,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肠痹、胞痹等六腑痹。

13、根据《素问·痹论》简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机与病证特点。

      经络闭阻        风气胜者 善行而数变    行痹   游走无定处 

风寒湿杂至            痹证 寒气胜者 凝滞、收引   痛痹   疼痛剧烈难忍,痛处固定

        营卫凝涩        湿气胜者 重浊粘滞    著痹   疼痛重着不移,麻木不仁

14、结合《素问·痹论》谈谈你对五体痹病久不愈向内传变发生五脏痹的机理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痹论》篇指出:“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又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经旨提示,五体痹向内脏传变的病理机转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体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气虚损;二是“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即反复感受痹邪,造成痹邪内转入脏,形成五脏痹,这一认识完全符合临床实际。

15、如何理解《素问·痹论》中“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气,五脏之气。此句意为五脏的阴气,安静则精神内藏,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五脏内藏精血津液,若形不妄动,情志宁静,阳气固密,神藏其中,则形神正常,邪不可干。若形体躁扰不宁,情志波动不安,则精气耗损,神气消亡,邪气侵犯,容易导致五脏痹。此句原文强调了五脏精气宁静内守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脏痹发生的内在因素。 

16、结合《素问·痹论》简述痹证的治疗及预后。  
对于痹证的治疗,《素问·痹论》篇指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即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具体可用针刺或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可取本经所属脏、腑的俞穴或合穴。药物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疏通经络为原则。    

预后:“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此段原文指出痹之预后转归主要与所感邪气的性质、病位深浅有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驱除,故风邪偏胜者“易已”;病位表浅者“易已”;邪犯筋骨,病位深在,故病情缠绵持久;入于内脏者预后较差。  

17、如何理解《素问·痹论》中“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而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慓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营卫气虚或失常都能致使腠理皮肤疏松,经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煦,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了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对临床辨证论治及指导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8、从辨证方面来看,《内经》对痹证是如何分类的?
从辨证方面对痹证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类:以病因命名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以证候特征命名有行痹、痛痹、著痹、众痹、挛痹、久痹、大痹、暴痹、远痹、厥痹、痿痹;以发病肢体组织命名有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血痹、足痹;以十二经筋分布区域并结合受病的时间命名的诸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十二种类型的筋痹;以脏腑命名的有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和肠痹、胞痹等。

19、简述《素问·痹论》篇中六腑痹的形成及其主要症状。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六腑痹因饮食不节,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痹邪犯于小肠,使其失于分清泌浊,故“数饮而出不得”;痹犯于大肠,使其传导失职,故见泄泻;痹邪犯膀胱,使其气化不利,郁而化热,故有腹痛热,小便短涩等症。

20、你对《素问·痿论》中“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是怎样理解的?
本句是痿证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肺脏有热,在内可致肺叶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废不用的痿证。痿证之病虽表现在四肢,但其产生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五脏精气津液全赖肺气的敷布,方能濡养五体,如肺脏有热,热邪内迫,肺中津液受热消耗,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水谷精微之气而痿废不用,所以五脏皆可因肺热叶焦而发为痿躄。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中指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也说明了痿证的形成和肺热有密切关系。

21、根据《素问·痿论》简述五体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痿证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痿废不用,或弛缓不用,或拘急不用。“胫纵而不任地”,“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五体痿的主要症状:痿躄——皮毛虚弱急薄,四肢不用。脉痿——枢折不挈,胫纵而不任地。筋痿——胆泄口苦,筋急而挛。肉痿——胃干而渴,肌肉痹而不仁。骨痿一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

病之形能论述题
22、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证的发病规律是什么?痿证与痹证的区别是什么?

 痿证的发病规律是:由内而外,由脏腑及四肢。即因内里脏腑病变(五脏气热,阳明虚衰等),致使肢体筋脉失养,发生痿证。

痹证与痿证的区别

23、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中指出痿证的治疗原则有三:①独取阳明:阳明主肌肉,五脏六腑之海。取阳明经资其化源。②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③各以其时受月:各以脏腑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即要“因时制宜”,此法对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启发。

24、简述《素问·痿论》中“痿”的含义及其种类。
“痿”有痿弱和枯萎两义,即包括四肢功能的痿废不用和肌肉的枯萎不荣两种。临床上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先有痿废不用,随之继发肌肉萎缩者。本篇原文所论之痿可分为弛缓不收性痿(胫纵)和挛缩不伸性痿(筋急而挛)两大类。在部位上也有下肢痿、四肢痿和腰以下痿数种,并有皮肤感觉正常和异常之不同。

25、简述《素问·痿论》中五脏气热的原因。
归纳有四:一是情志所伤,气郁化热生痿,如心、肺、肝三脏气热之成,皆为情志不舒所致。二是劳伤太过,伤阴耗液,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肝、肾之热的形成若此。三是湿邪浸淫,久而化热致痿,如脾之气热形成者是。四是触冒暑热,伤津耗液成痿,如肾气热生骨痿是也。

26、据《素问·厥论》谈谈“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的道理。
《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热厥是阴气虚衰于下所致,因为足之三阴经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故阴经之气虚衰,阴不制阳而阳亢,所以足下热为其特点。

27、据《素问·厥论》谈谈“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的道理。
《素问·厥论》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寒厥证是阳气衰于下引起,因为足之三阳经从上而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侧端,阳经之气虚衰,阳不制阴而阴盛,故其足寒先从足趾端始。

28、根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的主要症状及机理。
水胀是阳气不达,水湿停聚的病证,水饮上泛面目,使人目窠微肿;水气上逆阳明,故人迎脉搏动明显;水气逆于肺,则咳嗽;阳气不达,故阴股间寒;水流于下,故足胫肿;水聚腹腔,但皮下无水,故腹部膨大,腹壁无压痕,就像按压在裹水的皮囊上一样。

29、根据《灵枢·水胀》简述肤胀的主要症状及机理。
肤胀的形成,是由于寒邪所伤,阳气阻滞,水饮留而不行所致。主要症状见腹部胀大,空软不实,皮厚,全身肿,用手按压腹壁,深陷不能随手而起,皮色不变等。

30、根据《灵枢·水胀》简述臌胀的主要症状及机理。
臌胀是由于肝脾不调,气滞水泛,血行瘀阻所致。主要症状见周身浮肿,腹胀,肤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

31、根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肤胀、臌胀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32、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与鼓胀在临床表现及治疗上的不同。
水胀与鼓胀皆有腹大身肿,但水胀之皮肤薄而光泽,鼓胀之皮肤色苍而黄,并有腹壁脉络突起显露,因此二者迥然有别。水胀与鼓胀的病机虽然都有脾肾阳气失调,水液停聚,但鼓胀的重点是肝血瘀阻,瘀碍水行;因此,水胀的治疗重在调理阳气,利水消肿,而鼓胀的治疗重在活血逐瘀,通脉行水。

33、据《灵枢·水胀》,简述肤胀与鼓胀在临床表现及治疗上的不同。
肤胀与鼓胀虽然均有腹大身肿,但肤胀其病在气,以腹色不变为特点,而鼓胀其病在血,以腹色苍黄,腹脉突显为特点;因此,肤胀的治疗重在行气,鼓胀的治疗重在活血。

34、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与鼓胀在病机及治疗上的不同。
水胀的病机是由阳气不达,气不行水,水停于内,泛溢于外所致,病理重心在水停,故其治重在利水;肤胀的病机是由寒客皮肤,阻碍气机,气停腹中,聚于肌肤所致,病理重心在气滞,故其治重在行气。

35、据《素问·奇病论》,简述脾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治法。
脾瘅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化湿酿热,湿热困脾,五谷精气上泛所致,故以湿热困脾为其主要病机。由于五谷精气上泛则口甘,过食肥甘则中满,故以口甘、中满为其主要症状。湿热困脾,其治理应清热化湿,而原文指出“治之以兰”,如佩兰之类,这是因为佩兰芳香辛散,长于化湿醒脾,使湿浊得去,脾气健运,则蕴热自去,此乃不治热而热自除之。

五、论述题
1、据《素问·热论》,试论伤寒六经的主证、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
太阳伤寒:头项痛,腰脊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下项,挟脊抵腰中,太阳感寒,经气不利所致。阳明伤寒: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络于目,感寒后经气不利所致。少阳伤寒:少阳经主胆,其经脉循于两胁肋,上络两耳,故感寒可见胸胁痛而耳聋。太阴伤寒:太阴脉散布于胃,络于咽嗌,故感寒可见腹满而咽干。少阴伤寒: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所以感寒可见口燥舌干而渴。厥阴伤寒:厥阴脉环阴器络于肝,故感寒则见烦闷,阴囊收缩。

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预后:无论三阴三阳,多为实证、热证,预后一般良好;两感于寒者,预后较差。

2、试述《素问·热论》对《伤寒论》的影响。
《素问·热论》对外感热病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禁忌预后,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是研究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对张机《伤寒论》的成书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素问·热论》是《伤寒论》的理论渊源,两者的关系密切,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仲景把书名定为《伤寒论》,是据《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命名的。

(2)《素问·热论》是六经分证,以寒邪为例,所论述的病证均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是六组证候群,三阳经证是热证、实证,三阴经证是寒证、虚证。《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和《伤寒论》的六组证候群六经的实质含义不同。

(3)在传变规律上,《素问·热论》只提到循经传和两感于寒的发病形式,而《伤寒论》除此之外,还有越经、合病、并病、直中等传变形式。

(4)治疗上,《素问·热论》仅提出汗、泄两法,而《伤寒论》提出了八法,并在诊断、禁忌、食复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总之,《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两者密切相关,《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3、结合《素问·咳论》,谈谈咳的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将咳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内传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中焦寒,寒气循肺脉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外内两方面寒邪并聚于肺,就会导致肺失宣降引起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4、结合《素问·咳论》试述五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根据《素问·咳论》所述,五脏咳的临床表现为: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六腑咳临床表现为: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咳呕胆汁。大肠咳:咳而遗失。小肠咳:咳而失气。膀胱咳:咳而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其症状特点有二:一是与该脏受邪后功能活动障碍有关,这是对脏腑咳证认识的主要方法;二是与该脏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有关,因经脉与脏腑相连,脏腑受邪,则经气不利,故出现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   

其传变规律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即表里相传。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5、试论《素问·咳论》中“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义。
从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症状来看,五脏咳是初期阶段,是以各脏经脉气血失常为主要病机,以咳多兼“痛”为主要表现。六腑咳是咳久不愈的后期阶段,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气化活动,表现出气虚下陷,不能收摄的病机特点,以咳多兼“泄”为主要表现。可见,六腑咳较五脏咳的病程长、程度深、病情重,反映了咳病的传变是由脏及腑,病情转重的特殊传变规律。这种脏腑分证论咳的分类方法,实为后世脏腑辨证之雏型。

6、你对《素问·举痛论》中“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本段重点论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寒邪客于经脉内外,使气血留滞不行,脉涩不通而痛,此为实痛;或由于血脉凝涩,运行的气血虚少,使组织失养,不荣则痛,此为虚痛。引起疼痛的因素虽多,然以寒邪为主因;其病机亦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虚实之分。原文“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则概括了虚痛与实痛的病机。本节关于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痛证的辨证,仍对今天的临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7、结合《素问·痹论》原文,谈谈痹证的分类及特点如何?
《素问·痹论》首先指出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邪有偏重,故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大类,然后根据受邪部位,又将痹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和六腑痹。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又从疾病发展的角度,提出五体痹不愈,又感风寒湿邪气后,内传至相应的五脏,发生五脏痹,即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又指出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可导致肠痹,胞痹等六腑痹。此外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和患者体质的差异,同患痹证,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原文指出:痹有痛,有不痛不仁,有寒、有热、有多汗而濡等不同表现。

通过这样的分类,体现出《内经》发病观中“动”的辩证法思想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肢体到内脏的发病规律。

8、结合《素问·痹论》谈谈痹证的针刺治疗原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这一原则不仅指导后世针刺疗法,在药物治疗痹证方面也因之得到长足发展,如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筋痹等。二是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即是言此。这一取穴原则在《内经》中有大量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广泛应用。

9、结合《素问·痿论》,谈谈你对“治痿独取阳明”是怎样理解的?
治痿独取阳明是《素问·痿论》中提出的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其道理主要有两方面:①因痿证的主要病机是五脏热而导致津液气血亏少,以致筋脉痿废不用,而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要筋骨皮肉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须有充足的气血营养,所以必须重视阳明。②人身阴阳诸经,皆会合于阳明经之气街穴处,并且连属于带脉,故称阳明为“十二经之长”。如果“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所以治疗阳明经,则诸经皆可得以调治。可见,“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关键。

本篇“独取阳明”,是强调诸种痿证的治疗皆应重视阳明,并非仅取阳明之义。因经文中还指出了“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两条基本治疗原则,说明“取阳明”的同时,还必须对痿证相关脏腑进行辨证论治,还应按脏腑所主旺时来取穴论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0、结合《素问·厥论》原文,谈谈寒厥的病因病机?
《素问·厥论》指出:“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说明寒厥证不是由于外邪或外界气候所引起的,而是由体内阳气虚而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厥,这里指气逆所致的足寒之厥。阳,谓足三阳经脉;下,为足也。说明寒厥证是阳气衰于下引起,因为足之三阳经从上而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侧端,阳经之气衰,阳不制阴而阴盛,故其足寒先从趾端始。结合《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可见其病机要点在于肾阳虚衰所致。此多由秋冬阴盛于阳之时,不知自持,劳力过度、纵欲太过而伤肾阳,这样外有大寒,内有肾阳衰微,就会酿成寒厥证。

11、结合《素问·厥论》原文谈谈热厥的病因病机?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厥,这里指气逆所致的足热之厥。阴,谓足三阴经脉。热厥是阴气虚衰于下所致,因为足之三阳经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故阳经之气虚衰,阴不制阳而阳亢,所以足下热为特点。结合《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可见其病机要点在于肾阴虚衰所致。多由于酗酒无度,损伤肾精,加上纵欲伤肾,导致阴虚阳盛,发生热厥证。

12、结合《素问·厥论》谈谈寒厥和热厥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寒厥证是患者自恃体壮,不知惜身,在秋冬阳气衰减之时“夺于所用”,恣情纵欲,损伤肾阳,阳气虚衰,阴寒之邪争扰于内,“阳气日损,阴气独在”,脏腑经络失其温养,故以“手足为之寒”为其症状特点。

热厥之证是患者酒醉饭饱后入房所致。醉酒饱食则损伤脾胃,入房太甚则伤及于肾。脾肾两伤,阴精日损。阴虚阳亢,虚热内扰,不但有“手足为之热”,而且有身热、尿赤等阴虚内热症状。

13、结合《素问·厥论》谈谈寒厥热厥证的症状特点及其机理。
《素问·厥论》云:“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而足下热也。”“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指出热厥是阴气虚于下所致,因为足之三阴经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故阴经之气虚衰,阴不制阳而阳亢,所以足下热为其特点。寒厥证是阳气衰于下引起,因为足之三阳经从上而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侧端,阳经之气虚衰,阳不制阴而阴盛,故其足寒先从趾端始。

14、你对《内经》中厥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内经》中厥含义有五:一是指气逆的病机,又作厥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则厥,厥则腹满死。”王冰注云:“厥,谓气逆。”二指手足逆冷症状,如《素问·五脏生成》谓:“血……凝足者为厥。”王冰注云:“厥谓足逆冷也。”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四指气逆所致的病证,《素问·厥论》篇之厥即属于此。五有“尽”意,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15、结合《灵枢·水胀》篇,谈谈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鉴别要点。
肠覃是由于寒邪客于肠外,卫气与寒邪相互搏结,气血积滞,日益滋生而成。肿物初起象鸡卵大小,渐渐长大,至病的后期,腹胀大如怀孕。以手按其腹部包块,质地坚硬,可以移动。由于不在胞宫,故女子月经仍能按时来潮。

石瘕是寒邪侵犯子宫口,使子宫闭塞,气血不通,恶血凝结成块,留滞宫内而成,其病发展迅速,病之后期腹部胀大如怀孕。因病在胞宫,故月经不能按时来潮。

鉴别:

16、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治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

病因:“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指出水肿病可有感受外邪而发自皮毛者,也有发自内伤者。此处所言水肿的病因是由内伤所致,并非由外感所得。

病机:据“五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其魄独居”、“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可知本篇所论水肿的病机,是由于内在致病因素导致五脏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蒸化水液,致使水湿内停,水液妄行,充斥于肌肤四肢及胸腹而成水肿病证。

症状:据“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形施于外”等论述,说明本病以形体浮肿为主症,浮肿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难以穿上。甚则影响内脏,水邪凌心射肺而出现心悸、喘咳等症。

治则: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即平调阴阳的盛衰,并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体现出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指出祛除水邪的具体方法当用发汗、利小便法治疗。②“缪刺其处”,指出当用刺络法祛除在络的瘀滞,利于阳气的敷布以宣通阳气。③“微动四极”指出当轻微地活动四肢,以运脾气化水湿,此为后世提出健脾利湿法的先导。④“温衣”,即保护机体的阳气以助阳气散阴凝,此为后世提出温阳利水法的先导。

总之,本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证治,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代临床中运用的温阳利水法、治水重在调整肺脾肾、利尿以及发汗等治法均是在本篇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娃嘻嘻收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链接:http://www.waxixi.com/post/1958.html

分享给朋友:

“内经选读习题库(2)” 的相关文章

常用穴位定位法总结

常用穴位定位法总结

肺经 孔最穴:太渊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少商穴:拇指桡侧,距离指甲角约0.1寸。 合谷穴: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内科学经典口诀     五大系统考点轻松搞定

内科学经典口诀 五大系统考点轻松搞定

一、呼吸系统 1、慢性肺心病并发症: 肺脑酸碱心失常,休克出血DIC 2、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 两碱激素色甘酸、肾上抗钙酮替芬 3、重度哮喘的处理: “一补二纠氨茶碱、氧疗两...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考点归纳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考点归纳

相信好多同学都为记不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各科众多的中医方剂而发愁,今天小编就将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的考点总结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五味消毒饮 1.疖 热毒蕴结证  治法:...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虚劳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虚劳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参术苓草谓四君,加味莪膝并三棱,加味黄...

中医辨证歌诀—中医内科汤证歌诀(一)

中医辨证歌诀—中医内科汤证歌诀(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